close

西藏

↑攝於西藏,青藏鐵路窗外風景

「北風潛入悄無聲,未品濃秋已立冬」天高氣爽的秋季總是過得很快,還沒細細品味濃濃秋意,忽然之間就是立冬了。

每年11月7日或8日是節氣的立冬。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,立,是開始的意思,表示冬季自此開始,冬有終了或是凍的意思,也就是說秋季農作物全部收曬完畢,收藏入庫,動物也準備冬眠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說:「立,建始也。冬,終也,萬物收藏也。」立冬之時,陽氣潛藏,陰氣極盛,北方的草木凋零,蟄蟲伏藏,萬物閉藏休息、規避寒冷,養精蓄銳,為來春的生機勃發做準備。人們在立冬的起居調養要著重「養藏」,也就是跟著太陽的時間作息「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」,身與心盡量安養、睡眠要充足。在臺灣,「立冬」未必會感覺到非常寒冷,有時候甚至還會出現幾天的大太陽,天氣溫暖,因此有「十月小陽春」之稱,這裡的十月是指農曆的十月。這是因為此時太陽到達黃經225°,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,由於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,所以一般還不太冷。

 

立冬養生  首重「養藏」

什麼是養藏呢?《黃帝內經》說道:「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,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,去寒就溫,無洩皮膚,使氣亟奪,此冬氣之應,養藏之道也。逆之則傷腎,春為痿厥,奉生者少。」

意思是人在冬天應該早睡晚起,跟著太陽的時間生活,使「腎」所藏的「志」,有所收藏,自己的心志不要張揚、聲張,要避寒、尋求溫暖,不要讓皮膚接觸寒風,否則氣就被竭奪了,這就是「養藏之道」,如果逆反它,就會傷腎,到了來年春天可能會有肌肉、骨頭酸疼的毛病。

 

補冬要補水,補的就是腎

春夏秋冬的四季,分別對應五行的木火金水,春是木,夏是火,秋是金,冬是水,而土是分配在四季裡的,任何時候都可以補脾胃。冬季屬於寒水的季節,水應腎,補冬要補水,補的就是腎。養腎的方法有:

1. 熱足、按摩湧泉穴。睡前用45℃-50℃略高於體溫的水泡腳、按摩。常言道「寒從足下起」,腳是人體距離心臟最遠的部位,也是人體腎經、脾經、肝經三條陰經和膀胱經、胃經、膽經三條陽經的交接點,在運轉氣血方面有重要的作用。用手朝腳跟的方向握住腳趾,當中凹下去的那個窩,就是足底的湧泉穴,是腎經的起點,每天按壓30次,能補腎、暢通二便。

2. 暖腰。寒冷季節,要注意腰部的保暖,以免風寒侵襲。搓熱雙手,緊按腰部,搓擦30次左右,早晚各一次,可溫暖腰眼、疏通帶脈,以增強腎臟的功能。

3. 食黑。「黑色入腎」,故以食「黑」補腎。黑米滋陰補腎、健脾養肝;黑豆補肝腎、強筋骨;黑芝麻滋肝養腎、明目黑發;黑木耳滋陰潤肺、養胃補腎等,皆是佳品。

 

立冬養生  不盲目進補

「立冬」這一天,在臺灣有一個習俗,就是「補冬」,俗話說:「三九補一冬,來年無病痛」。因為古人認為冬天的天氣寒冷,需要補充營養,所以街上的「羊肉爐」、「薑母鴨」等冬令進補的餐廳開始高朋滿座。之外,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、四物雞來補充能量,有句諺語「立冬補冬,補嘴空」就是最好的比喻。不過依照中醫養生原則,少年重養,中年重調,老年重保,耄耋重延。故「冬令進補」應根據每個人身體的情況選擇清補、溫補、小補、大補,萬不可盲目「進補」

立冬的飲食應遵循「秋冬養陰」、「無擾乎陽」、「虛者補之,寒者溫之」的古訓,少食生冷,一般人可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,但也不宜燥熱。多飲豆漿,多吃新鮮蔬菜,以及一些富含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。

俗語說「立冬蘿蔔賽參湯,不勞醫生開藥方」,因此立冬後也宜多吃紅、白、青等不同顏色的蘿蔔

 

冬季易落枕,睡眠要保暖

在冬季很多人睡覺容易落枕,正因為天冷肌肉繃緊,容易扯傷,故睡覺要注意保溫。

 

立冬各地方有什麼習俗?
立冬與立春、立夏、立秋合稱為四立,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節日。每到這一天,皇帝會親自率領文武百官來到京城北郊設壇祭祀。而在民間,這一日家家戶戶也要慶祝一番。

1. 北方吃餃子。在北方地區,立冬這一天餃子是不可少的節日食品。「立冬不端餃子碗,凍掉耳朵沒人管」,因為餃子外形似耳朵,人們認為吃了它,冬天耳朵就不受凍。

水餃

2. 閩中喝草根湯。在閩中地區,立冬俗稱「交冬」,意為秋冬之交。每逢立冬日,家家戶戶要熬製草根湯。一般是將山白芷根、鹽膚木根、山蒼子根、地稔根等剁成片,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後,撈去根塊,再加入雞、鴨、兔肉或豬蹄、豬肚等熬製,香氣濃郁,口味醇厚,油而不膩。

3. 漳州吃交冬糍。在漳州,立冬時節農家通常會做一種叫做「交冬糍」(麻糬)的小吃。這種小吃是以糯米為主料,在浸泡以後再放到蒸籠裡去蒸熟,然後迅速放在石臼裡舂,直到綿變得軟柔韌。最後再趁熱將糯米飯泥製作成團狀,擱在芝麻、黃豆或花生粉拌白砂糖的盤裡滾動,即可取食。

4. 紹興釀黃酒。立冬之日開始釀黃酒,是紹興傳統的釀酒風俗。冬季水體清冽、氣溫低,可抑制雜菌,又能使酒在低溫長時間發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,是釀酒發酵最適合的季節。因此,紹興人把從立冬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為「冬釀」,祈求福祉。

5. 潮汕吃甘蔗。在福建的潮汕地區,立冬要吃甘蔗。是因為民間素來有「立冬食蔗齒不痛」的說法,意思是「立冬」的甘蔗已經成熟,吃了不上火,這個時候「食蔗」既可以保護牙齒,滋補身體。

6. 南京吃生蔥。南京有句諺語:「一日半根蔥,入冬腿帶風。」一立冬,老南京人吃生蔥,以抵抗南京冬季濕寒,減少疾病的發生。從養生學的角度看,蔥具有發表通陽、解毒調味的作用。主要用於風寒感冒、陰寒腹痛、惡寒發熱、頭痛鼻塞、乳汁不通,二便不利等等。

 

節氣物候: 立冬三候 (三階段)

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:「一候水始冰;二候地始凍;三候雉入大水為蜃。」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;土地也開始凍結;「雉入大水為蜃」中的雉指野雞一類的大鳥,蜃為大蛤。立冬後,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,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,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。

青藏鐵路沿途風光

立冬詩詞欣賞

凍筆新詩懶寫,寒爐美酒時溫。醉看墨花月白,恍疑雪滿前村。

——唐·李白《立冬》

 

室小財容膝,牆低僅及肩。方過授衣月,又遇始裘天。寸積篝爐炭,銖稱布被綿。平生師陋巷,隨處一欣然。

——宋·陸遊《立冬日作》

 

細雨生寒未有霜,庭前木葉半青黃。小春此去無多日,何處梅花一綻香。

——宋·仇遠《立冬即事二首》

 

奇峰浩蕩散茶煙,小雨霏微濕座氈。肯信今年寒信早,老夫布褐未裝棉。

——宋·仇遠《立冬即事二首》

 

落水荷塘滿眼枯,西風漸作北風呼。黃楊倔強尤一色,白樺優柔以半疏。門盡冷霜能醒骨,窗臨殘照好讀書。擬約三九吟梅雪,還借自家小火爐。

——紫金霜《立冬》

 

秋風吹盡舊庭柯,黃葉丹楓客里過。一點禪燈半輪月,今宵寒較昨宵多。

——明·王稚登《立冬》

 

資料來源:網路相關資訊整理

 

延伸閱讀:
24節氣的由來及其意義
24節氣每個節氣的三候(特色)各是什麼?
24節氣:立春、雨水、驚蟄、春分、清明、穀雨、立夏、小滿、芒種、夏至、小暑、大署、立秋、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、大寒

arrow
arrow

    飛鳥FiF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