↑處暑三候:「一候鷹乃祭鳥;二候天地始肅;三候禾乃登。」禾乃登指的是稻禾等農作物成熟了。(照片攝於嘉義稻田)

「秋季」的節氣包括立秋、處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。

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,秋季的第二個節氣,交節時間點在國曆8月23日前後,太陽到達黃經150°。

今年(丁酉年)處暑的起始時間: 2017年08月23日 06:20:09 星期三 (農曆丁酉年(雞年)七月初二)
 

處暑,即為「出暑」,是炎熱離開的意思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「七月中,處,止也,暑氣至此而止矣。」這時的三伏天氣已過或接近尾聲,所以稱「暑氣至此而止矣」。
處暑既不同於小暑、大暑、也不同於小寒、大寒節氣,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。因此有「處暑寒來」的諺語,說明夏天的暑氣逐漸消退。

此時太陽正運行到了獅子座的軒轅十四星近旁。歷書記載:「斗指戊為處暑,暑將退,伏而潛處,故名也。」夜晚觀北斗七星,彎彎的斗柄指向「申」(西南方向)。處暑的到來同時意味著進入干支歷「申」月的下半月。

 

處暑的諺語

處暑節氣雖然已經進入秋季,但是白天依然炎熱,入夜降溫溫差較大。因此有所謂「 處暑白露節,夜涼白天熱(安徽) 」、「 處暑出大日,秋旱曝死鯽(閩南) 」、「 處暑天不暑,炎熱在中午。」等諺語。

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:「一候鷹乃祭鳥;二候天地始肅;三候禾乃登。」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;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;「禾乃登」的「禾」指的是黍、稷、稻、粱類農作物的總稱,「登」即成熟的意思。

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大多都與祭祖及迎秋有關。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,俗稱「作七月半」或者是「中元節」。

 

部分地區在處暑有吃鴨的習俗,處暑為什麼要吃鴨呢?
處暑之所以要吃鴨是因為處暑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,飲食調養以防燥為主,遵循潤肺健脾的原則,而鴨子味甘性寒,具有滋五臟之陰、清虛勞之熱、補血行水、養胃生津、清熱健脾、利水消腫之功效。民間認為鴨子是「補虛勞的聖藥」。因此鴨肉是適合處暑之際吃的潤燥食物。
 

處暑養生飲食重點在增加酸性食物少吃辛辣

「處暑」期間,氣侯逐漸乾燥,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,避免燥邪傷害。秋氣主燥,肺燥氣虛,容易耗氣傷陰。肺氣過旺則傷肝,秋季養肝應注意少食辛辣、中醫認為酸味入肝,因此可以多吃酸性食物,例如葡萄、果醋等。

 

  

 

處暑節氣宜食清熱安神的食物,如銀耳、百合、蓮子、蓮藕、海帶、蜂蜜、黃魚、芹菜、菠菜、糯米、芝麻、豆類。

台灣處暑時節的水果有「橫山梨」。它生長在台灣低海拔的地方,果肉較粗,但由於和「高山梨」接種成功,所以也稱為「高接梨」。橫山梨有鎮咳、化痰、清熱、解毒的功效。據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梨可“潤肺良心、消痰降火”,處暑吃梨子能利尿通便、緩解秋燥。

處暑是龍眼盛產的季節。中醫認為,龍眼味甘,性微溫,能消除疲勞,增強記憶力。不過因為龍眼也有補血功能,熱性體質者最好一次不要吃超過10顆,以免上火。 

處暑時節後的養生重點是預防「秋燥」。

由於秋天空氣中的水氣含量小,會感覺到皮膚乾澀粗糙,鼻腔乾燥疼痛或口燥咽乾等。飲食養生保健可以吃一些寒涼多汁的蔬菜水果和流食,但是也需根據各人體質具體情況而定。選用如黃瓜、番茄、冬瓜、百合、白蘿蔔及梨、蘋果、葡萄、荸薺、甘蔗、柑橘、香蕉、柿子、粥等,有利於維生素的補充及增加水分的攝入。飲食上要盡可能少吃花椒、辣椒等辛熱食物,不宜吃燒烤食品。

 

處暑時節的飲食養生講究淡補

淡補,也就是飲食清淡,用「淡」來養生。因為這個季節仍有暑氣,脾胃功能較弱,過食辛辣、油膩容易造成食積。

而且,由於處暑也有「燥」的特點,辛辣等刺激性的飲食會助長肺氣,肺氣旺則會傷肝,所以處暑時節的飲食應該「少辛多酸」。淡補,既可以避免肺旺傷肝,又可以避免傷脾,同時應對了處暑季節的「暑邪」和「燥邪」。飲食主要以清熱化濕、健脾化濕、潤肺滋陰等為主,可以適量進食梨、葡萄、百合、菠菜、蓮藕、銀耳、鴨肉、鴨蛋、薏米、牛奶等。
 

處暑養生保健

「養、收」是入秋的養生原則 。由於處暑氣節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,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,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。此時人的起居應相應調整,尤其是睡眠要充足,因為只有這樣,才能適應「秋乏」。

中醫認為,處暑占有「暑」和「燥」兩種外邪。所以,這個季節要早睡早起,早睡可以收斂陰氣,早起可以舒展陽氣。

古人在睡眠養生法中還強調了子午覺的重要性(即每天於子時處於熟睡狀態,午時靜臥或小憩)。認為子午之時,陰陽交接,極盛及衰,體內氣血陰陽失衡,必欲靜臥,以候氣復。

 

詩詞話處暑

《處暑後風雨》 宋 仇遠

疾風驅急雨,殘暑掃除空。

因識炎涼態,都來頃刻中。

紙窗嫌有隙,紈扇笑無功。

兒讀秋聲賦,令人憶醉翁。

 

延伸閱讀:
24節氣的由來及其意義
24節氣每個節氣的三候(特色)各是什麼?
24節氣:立春、雨水、驚蟄、春分、清明、穀雨、立夏、小滿、芒種、夏至、小暑、大署、立秋、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、小寒、大寒

 

參考資料:

二十四節氣表

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,把一年劃分為 24個彼此相等的段落,也就是把黃道分成 24個等份,每等份各佔黃經 15℃。由於太陽通過每等份所需的時間幾乎相等,二十四節氣的西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。

 

次序 季節 節氣 農曆 公曆 意義
1 春季 立春 正月節 2月4/5日 開始進入春天,萬物復蘇。
2 雨水 正月中 2月19/20日 這時春風遍吹,天氣漸暖,冰雪溶化,空氣濕潤,雨水增多。
3 驚蟄 二月節 3月5/6日 天氣轉暖,春雷震響,蟄伏在泥土裏的各種冬眠動物蘇醒過來開始活動,所以叫驚蟄。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。
4 春分 二月中 3月20/21日 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。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。
5 清明  三月節 4月4/5日 天氣晴朗溫暖,草木始發新枝芽,萬物開始生長,農民忙於春耕春種。人們在門口插上楊柳條,到郊外踏青,以及祭掃墳墓。
6 穀雨 三月中 4月20/21日 天氣較暖,雨量增加,是北方春耕作物播種的好季節,因為有雨水滋潤大地。
7 夏季 立夏 四月節 5月5/6日 夏天開始,雨水增多,農作物生長漸旺,田間工作日益繁忙。
8 小滿 四月中 5月21/22日 大麥、冬小麥等夏收作物,已經結果、籽粒飽滿,但尚未成熟,所以叫小滿。
9 芒種 五月節 6月5/6日 芒種表明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,宜開始秋播,如晚穀、黍、稷等。長江中下游地區將進入黃梅季節,連綿陰雨。
10 夏至 五月中 6月21/22日 陽光直射北回歸線,白天最長。從這一天起,進入炎熱季節,萬物生長最旺盛。
11 小暑 六月節 7月7/8日 正值初伏前後,天氣很熱但尚未酷熱,忙於夏秋作物的工作。
12 大暑 六月中 7月23/24日 正值中伏前後,一年最炎熱時期,喜溫作物迅速生長;雨水甚多。
13 秋季 立秋 七月節 8月7/8日 秋天開始,氣溫逐漸下降;中部地區早稻收割,晚稻開始移栽。
14 處暑 七月中 8月23/24日 氣候變涼的象徵,表示暑天終止,夏季火熱已經到了盡頭。
15 白露 八月節 9月7/8日 天氣轉涼,地面水汽結露。
16 秋分 八月中 9月23/24日 陽光直射赤道,晝夜幾乎相等。北方秋收秋種。
17 寒露 九月節 10月8/9日 天氣轉涼,露水日多。
18 霜降 九月中 10月23/24日 天氣已冷,開始有霜凍,所以叫霜降。南方仍可秋收秋種。
19 冬季 立冬 十月節 11月7/8日 冬季開始,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,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。
20 小雪 十月中 11月22/23日 氣溫下降,黃河流域開始降雪;北方已進入封凍季節。
21 大雪 十一月節 12月7/8日 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;而北方已是萬里冰封。
22 冬至 十一月中 12月21/22日 這一天,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,北半球白晝最短,黑夜最長。
23 小寒 十二月節 1月5/6日 開始進入寒冷季節。冷氣積久而寒,大部分地區進入嚴寒時期。
24 大寒 十二月中 1月20/21日 大寒就是天氣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。大寒前後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。
 

資料整理來源:網路、書籍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處暑 節氣 養生
    全站熱搜

    飛鳥FiF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